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關鍵字──天鵝湖(作業九)


天鵝湖(中文)
天鵝湖(俄語: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原為柴科夫斯基1875年-1876年間為莫斯科帝國歌劇院所作的芭蕾舞劇,於1877年2月20日莫斯科大劇院首演,之後作曲家將原作改編成了在音樂會上演奏的《天鵝湖》組曲,組曲出版於1900年11月。而整部芭蕾的作品編號為OP.20。天鵝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劇,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目錄[隱藏]
1 情節與劇本
1.1 情節
1.2 角色
2 舞蹈與音樂
3 歷史
3.1 音樂
3.2 舞臺演繹
4 其他演繹
5 全曲錄音版本
6 參考文獻
7 參看
//

[編輯] 情節與劇本
在天鵝湖裡,劇本可以說是無足輕重的。本來有兩個差別很大的天鵝湖版本。但通常它們會被混合著上演。它們的不同在於對結局的處理。在第一個版本里,王子齊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被幻象所惑,結局是悲劇式的。但在著名的聖彼得堡版本里儘管結尾音樂是那麼悲悲愁愁的,最後的結局卻是大團圓。
劇本的原作者已不可考。其靈感可能來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話集《德國民間童話》裡面的一個叫《被施魔法的面紗》的故事,作者是卡爾·奧古斯都·姆賽斯。裡面提到了離德國城市茲維考不遠處有一個天鵝池塘,那有著一個關於天鵝少女的傳說。當法師施法於天鵝的羽毛時,天鵝就會變成一位少女。而且這樣的主題在許多其他童話里也出現過。特別是那位可憐的公主,只有一位王子的愛情才能救她。但是悲劇式的結局卻是姆賽斯的首創,以前從沒在別的童話中出現過。

[編輯] 情節
注意: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
(角色名字均按俄語發音譯出)。
第一幕
王子齊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在生日前夕慶祝。而其母親告訴他,已成年的齊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選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鵝湖捕獵天鵝。
第二幕
齊格弗里德遇上被羅特巴特(Ротбарт)施咒的公主奧傑塔(Одета)。她白天是天鵝,晚上卻是少女身。只有當某位男子真誠地愛上她時,她才能得救。齊格弗里德邀請她第二天晚上來參加舞會,並會向母親表示,願意娶奧傑塔為妻。
Image:Swanlake2.jpg
第三幕:王子與黑天鵝
第三幕
各國的公主和使節都來出席齊格弗里德的生日宴會。羅特巴特也帶著他的女兒奧吉莉亞(Одилия)來了。奧吉莉亞顯示的是奧傑塔的形象,只是身著黑裝。齊格弗里德被迷惑並與她締結了婚約。當齊格弗里德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大為震驚,並立即趕往天鵝湖。
第四幕

第四幕:奧傑塔與眾天鵝
王子請求奧傑塔的寬恕,而奧傑塔也原諒了他。這時羅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齊格弗里德。奧傑塔為了救他縱身躍入湖內。根據導演編排的不同,結尾也不一樣:或者是雙雙逝去形成悲劇式的結尾,或者是天鵝恢復人形,王子救起公主,愛情終於戰勝了邪惡。中國的芭蕾舞團常用這一種結尾。
記有情節或結局的內容在此處結束,下文與情節無關。

[編輯] 角色
除了技術上的要求外,天鵝湖對演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主角奧傑塔,除了舞蹈技術要高超外,還要一方面能柔情地演繹奧傑塔,另一方面要賦予邪惡的奧吉莉亞妖艷的氣息。在義大利舞蹈家萊尼亞尼(Pierina Legnani,1863年-1923年)之後,還有 安娜·帕夫洛娃(Анна Матвеевна Павлова),阿歷珊達拉·達妮洛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Данилова)和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成功出演過這個角色。
而扮演齊格弗里德的演員,應該能在發現騙局的剎那,那種從無憂無慮的戀人到憤怒激動的受害者的心理展現出來。約翰·克蘭科在講述劇本的戲劇張力時說道:王子是位受人喜愛的天之驕子,但他落入到了悲劇,他是人,不是起重機,但他要獨力把女芭蕾演員托起。

[編輯] 舞蹈與音樂
奧傑塔和奧吉莉亞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員扮演的。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裡面難度最高,而且強度最大的挑戰之一。不但是因為兩個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動作要求也非常嚴格。其中之一是第三幕里一場景里黑天鵝的32圈名為「揮鞭轉」的軸轉。這32圈揮鞭轉要求連續完成,整個過程腳尖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一條皮帶圍成的圈才為優秀的表演,這十分考驗女演員的腿部力量。這32圈揮鞭轉是馬林斯基劇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員萊尼亞尼的絕技。而這一高難度動作後來也作為天鵝湖裡的一段重頭戲。

[編輯] 歷史

[編輯] 音樂
柴可夫斯基發表天鵝湖的同時還帶上了他的第一部芭蕾,其實早前還有兩部作品,柴可夫斯基還沒完成就放棄了,而這兩部作品的音樂也沒有流傳下來。其中之一是兒童芭蕾舞劇《天鵝湖》,柴可夫斯基可能從中提取了主導動機,除此之外人們對這部作品就一無所知了。
當柴可夫斯基寫《天鵝湖》的時候,已是一位職業作曲家了:那時他已寫有三部交響曲和三部歌劇,其中之一是《尤金·奧涅金》。
1875年莫斯科劇院經理委託柴可夫斯基寫一部芭蕾舞曲,報酬是800盧布。柴可夫斯基從1875年8月開始寫作,直到1876年4月10日完稿。直到作曲家從自己的歌劇裡面拿出了兩段加進來之前,天鵝湖一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編輯] 舞臺演繹
《天鵝湖》於1877年2月20日(格里高利曆則是3月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導演魏澤爾·尤利烏斯·萊辛格,首席女芭蕾舞演員是萊尼亞尼。評論認為,演員缺乏排練準備,技術未到火候,佈景差勁。而且首演也深為當時芭蕾界流弊所害。約翰·克蘭科在斯圖加特的演出小冊子上寫到當時的情況:...歷史性事件被完完全全的抹殺了,作為國粹的芭蕾舞在不適合的地點,配著不適合的服裝上演了...之後作曲家還被要求,寫些迎合大眾的曲子,如波爾卡,加洛舞曲,華爾茲和瑪祖卡。...芭蕾舞教練為了使得舞蹈和樂隊音樂的配合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對比,特意把全曲用高音小提琴試奏。而且首席女芭蕾舞演員如果對作品裡面某一號曲子不滿意的話,隨手一划就刪,根本就沒有顧及到音樂的連續性。在這些流弊下,首演失敗是意料中事。
1880年後,柴可夫斯基在國外的名聲漸隆,但《天鵝湖》的演出還是反應平平。而且這些演出離作者原意越來越遠。音樂評論家和莫斯科音樂學院校長尼古拉·德米特裡耶維奇·喀什金1896年他的回憶錄里寫到: 往原作裡加插樂段的行為變本加厲,最後,原曲只剩1/3,最多也不會過半,而其它都是加插的。
而目前最權威的《天鵝湖》版本是1895年二月17日/一月15日在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演的。舞蹈編排由馬利烏斯·皮提帕劉·伊凡諾夫負責。後來的演出大多都以此版為藍本。彼得堡的市民可能是通過1894年在馬林斯基劇院的第二幕的音樂會演出,隱隱感到,《天鵝湖》快復活了!在彼得堡劇院經理伊萬·亞歷山大洛維奇·威瑟沃洛師斯基的委託下,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徹底修訂了原譜。但演出還是反應平平。這還不算是作者的原稿。因為沒有證據表明,柴可夫斯基本人有過修改原稿的打算。但是此版演出對後世影響至深。
皮提帕自己也沒有料想到此版以後會如此成功,也並未準備把該版本連演下去。他沒有記下排練的步驟,而其對舞編的影響並未延續到自己的身後。1934年首次越過海峽到倫敦並且取得成功。而 基洛夫版芭蕾則要到1969年才首次在西方上演。
芭蕾舞評論家克萊門·克利斯普認為,《天鵝湖》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被重新研究,重新思考,重新編排,重新錘煉。演出時間首先是被拖長了,後來經過調整,再後來又普遍被縮短了。

[編輯] 其他演繹
著名的版本有喬治·巴蘭奇 (紐約), 鮑爾邁斯特(莫斯科),奧日里可夫斯基(巴塞爾) 和 約翰·克蘭科 (斯圖加特1972/73)。
最出名的新版本是約翰·乃奧邁爾的於2002年在漢堡首演的《天鵝湖插圖》。
還有非常成功的《馬修·博內的天鵝湖》,該版本是全男班演出。於1995年在倫敦薩德勒之泉劇院首演。該團在歐洲美洲日本的訪問演出也是同樣的成功。

[編輯] 全曲錄音版本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EMI)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DG)
理察·波寧吉指揮國家愛樂樂團(Decca)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指揮費城樂團(EMI)
夏爾·迪圖瓦指揮蒙特婁交響樂團(Decca)
葉夫尼·斯威特蘭諾夫指揮蘇聯國家交響樂團(BMG)
弗拉基米爾·費多謝耶夫指揮蘇聯廣播交響樂團(OLYMPIA)

[編輯] 參考文獻
托馬斯·科爾哈瑟: : 《柴科夫斯基部分作品介紹》里天鵝湖一節, 出版社Mainz u। a।, Schott 1996, 13-31頁。





天鵝湖(俄文)
«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 — балет Петра Ильич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 состоящий из четырёх актов, четырёх сцен или трёх актов, четырёх сцен. Постановка основана на либретто Владимира Бегичева и, возможно, Василия Гельцера. История о лебедином озере — это старинная германская легенда, повествующая о прекрасной принцессе Одетте, превращённой в лебедя проклятьем злого колдуна Ротбарта.
Оригинальная постановка балета создана Юлиусом Резингером на музыку Чайковского. Премьера «Озера лебедей» прошла 4 марта 1877 года на сцене Большого театра в Москве. Несмотря на то, что существуют разные версии постановки балета, основная масса балетных трупп отдаёт предпочтение и в хореографии, и в музыкальной обработке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Мариуса Петипа и Льва Иванова. Эта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я была осуществлена для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балетного театра и впервые показана 15 января 1895 года в Мариинском театре 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 Для этой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оригинальная партитур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 была откорректирована главным дирижёром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Театра, композитором Рикардо Дриг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