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為什麼會如此受到歡迎,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外乎"旋律優美動聽、餘韻繞樑",稱他為寫旋律的第一高手也不為過。古今中外有名的作曲家不勝枚舉,寫作技術高超者如巴哈(J।S.Bach)、貝多芬(Beethoven)、布拉姆斯(Bramhs)但卻少有像柴可夫斯基能將單一條旋律線勾勒地如此生、貼近人心,同時也兼具俄國民族色彩。這是他的曲子為什麼會風行全世界至今仍不衰的主要原因。
雖然有些較注重樂曲架構與邏輯性的學者會認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了"好聽"之外一無是處,不僅沒有什麼完整的曲式與動機發展(動機發展為寫曲子的最基本技術,即將幾顆音的小小材料化為龐大樂曲架構的手段)不過對於廣大的愛樂者來說,"音樂"何嘗不是拿來用耳朵聽的,難不成是用頭腦來分析、用眼睛來看譜面的?當然不是。
學了七年多的作曲,回首驀然發現,音樂的本質不就是要給人聽覺上的快樂嗎?在此鄭重推薦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從珠玉般的鋼琴小品,至氣勢恢弘的交響曲,首首動聽,不僅組以代表十九世紀後半俄國的音樂總成,更與文學緊密地結合,形成一股推動二十世紀文化的力量,不管是對俄國當地,抑或是全世界的乃至台灣的衝擊,都是不容忽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